新闻中心
2025WAIC全景观察:算力筑基模型进阶AI应用实干突围
7月28日,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如期闭幕。大会期间,展馆成为AI产业发展的年度检阅场。从华为的“算力核弹”到科华数据“更懂人工智能”的算力基础设施,算力企业构筑起AI基座;从比拼参数到比拼生态和应用,大模型企业正加速与千行百业深度接轨;从智能眼镜实时翻译到人形机器人走进商超、工厂,AI技术实现了从模型创新到终端应用的跨越。AI应用迈入“实干时代”。
更高性能、更高密度、更高效率——这是算力进化的方向。燧原科技创始人、董事长、CEO赵立东向记者分享,今年是燧原科技第六年参加WAIC。据他观察,六年时间,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经历了巨大的跨越,DeepSeek等大模型的开源以及后续产品迭代,都驱动着AI应用爆发式增长,这也意味着未来对推理算力的需求将是训练算力的百倍甚至千倍。
赵立东认为,算力基础设施正在走向集群化、系统化,而其中相关的软硬件技术,包括超节点、网络技术、全光互联、低精度、分布式并行计算、虚拟化等,已不再是芯片公司单独可以完成,而是需要跨行业协作,构建系统化的解决方案。
2025WAIC展览上,华为、中兴通讯、新华三、超聚变等企业超节点方案集体亮相。尤其是华为首次展出了被称为“算力核弹”的昇腾384超节点真机,一整排机柜集群极具视觉冲击力,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打卡合影。该超节点通过架构创新,让384张卡能像一台计算机一样协同工作,极大提升了整体资源利用率,为算力效能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除了华为,在7月28日2025WAIC“智算云启,共绘生态星空体育网站 星空体育首页”论坛上,上海仪电联合曦智科技、壁仞科技、中兴通讯,正式发布了国内首个光互连光交换GPU超节点——光跃LightSphere X。该超节点采用光互连技术,通过增加机柜数量构建超节点,突破了传统互连方式下超节点的物理限制。其核心价值星空体育网站 星空体育首页在于突破单机柜功耗束缚,支持万卡级弹性扩展,兼容现有机房设施以降低部署成本,还能按算力需求动态调整超节点规模,支持分阶段建设,为算力基础设施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除了超节点方案,算力企业也在构建“更懂人工智能”的算力基础设施。科华数据高级副总裁、云集团总裁陈晓表示,在AI时代,公司从硬件产品、数据中心、算力部署三个层面适应需求变化。在硬件产品层,推进契合兆瓦级供电、动态响应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在数据中心层面,通过AI场景化定制服务等推出更懂AI需求的新型数据中心解决方案;在算力部署层面,新发布的算力平台V2.0,可实现多元异构算力的智能调度与弹性管控。
有了强大的算力基础,提升算力向智能转化的利用效率也至关重要。“算力是智能时代的土壤,其规模与效率决定着数字未来的疆界”,无问芯穹联合创始人、CEO夏立雪说道。基于此,无问芯穹在大会期间发布全规模AI效能跃升方案,这是一套面向未来智能基础设施的软硬协同系统,能为全规模场景统一适配多种异构算力,提供从模型调度到应用部署的全链路支持,让每一份算力都能释放最大潜能。
芯片和算力是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基石。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徐文立在大会期间指出,未来要开展三方面重点任务:一是要强化系统思维,推动技术攻关。二要强化“芯片-软件-应用”全链条协同,打通技术落地关键环节。三要聚焦实体经济痛点深化场景赋能,使计算成为产业升级核心引擎。
AI大模型的价值逻辑已发生转变。大会期间发布的《2025人工智能十大趋势报告》称,AI基础模型核心竞争力正从“数据+规模”转向“自我优化+多模态原生融合”,这一变化推动大模型从实验室走向产业一线,实现价值兑现。
大模型加速向垂直领域渗透。万联易达推进全产业大模型建设,通过集成行业逻辑与验证数据提升产业问题回应准确率。蚂蚁数科发布的金融推理大模型Agentar-Fin-R1及配套智能体平台,已开发100余种金融应用方案,在智能风控中实时识别欺诈行为,在营销中实现精准推送。
AI Agent正成为AI产业的重要拐点,从2023年的探索实践,到如今加速落地,智能体技术正进入规模生产应用阶段。在企业场景中,Agent正深度嵌入政务、金融、工业、医疗等流程,承担起分析、执行、优化等关键职能,从“工具”演进为“数字员工”。在个人生活中,Agent则可以化身为一个具备长期记忆、具身感知、多角色协同的“终身智能系统”。
腾讯研究院徐思彦认为,2025年是AI从推理智能迈向行动智能的拐点,AI正从工具成长为“决策合伙人”。
个人应用端,AI正成为“专属助手”。荣耀发布自研多模态感知大模型MagicGUI,AI智能体YOYO能跨应用完成打车全流程操作。金山办公推出的WPS灵犀,用户只需通过自然语言、多轮对话即可完成文档创作、演示文稿(PPT)生成以及修改。金山办公助理总裁田然告诉记者:“办公正在走向人人都有AI助理的时代。”
随着AI模型技术不断进阶,智能终端应用迎来爆发期。从可穿戴设备到人形机器人,AI技术正通过多样化终端产品,实现从实验室到生活场景的落地,展现出“实干时代”的鲜活图景。
智能眼镜成为展会焦点之一。Rokid展台前观众排起长队,争相体验6月刚发售的Rokid Glasses。这款轻量化AI+AR智能眼镜将AR显示、视觉识别与语音交互技术融入普通眼镜形态,用户无需手持设备,仅凭语音就能完成信息查询、多语种翻译等操作。借助通义千问、豆包等AI模型的支持,它还能实现物体识别等功能。Rokid创始人祝铭明透露,该产品已售出30万台,下半年将新增打车功能,未来用户可在镜片上直观查看车辆何时到达。
在超过7万平方米展馆内,150台人形机器人同台竞技,成为国内人形机器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亮相。同时,机器人不光“整活”,还更加“实干”,真正融入生产生活的实际场景,其能力进化肉眼可见。
比如银河通用在展馆搭建了1:1还原的真实商超场景,记者在屏幕前点单,银河通用的机器人Galbot就会在身后的货架上灵活拿取所选的物品。银河通用联合创始人、大模型负责人张直政告诉记者,得益于端到端大模型驱动的闭环控制能力进化,Galbot能够在几乎无空隙、货架紧密且SKU众多的真实场景中自主识别商品并稳定抓取,无需路径规划即可灵活高效操作。
目前,Galbot的无人零售应用已在北京落地十余家门店,并计划今年扩展至百家。张直政介绍,通过与美团APP对接,机器人可24小时完成接单、取货、交付外卖员的全流程,单日故障率低于0.5%。在工业领域,Galbot同样表现亮眼,能在工厂中识别近似零件、规避深筐障碍,完成高精度抓取操作。
谈及工业场景应用需求和特点,张直政表示,工厂类客户更在意用端到端VLA多模态大模型来支持机器人落地应用,这是因为他们不同的场景特别多,如果针对每一个场景都单独开发一个产品,不仅上线慢、成本也非常高,客户希望在模型驱动下,机器人能够实现能力泛化,降低场景落地的边际成本。
“事实上,最有难度的是如何获得非结构场景大规模数据来训练模型。我们的端到端VLA大模型是把大规模仿真合成数据和真实数据融合在一起,通过真实数据学习语义,通过仿真合成数据学习动作,相互结合,以达到真实世界产品级的效果。”张直政表示,具身智能还有很大的探索空间,希望所有软硬件生态伙伴携起手来,一起加速,让最先进的智能技术走进千家万户、千行百业。
中证网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证券报·中证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与作品作者联合声明,任何组织未经中国证券报、中证网以及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芜湖伯特利汽车安全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向不特定对象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网上路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