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中国)官方网站-官方授权体育平台

华为研发组织进化论(中):大放异彩的产品线-星空体育|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新闻中心

华为研发组织进化论(中):大放异彩的产品线

2025-07-20
浏览次数:
返回列表

  华为最早的办法是人肉拉通,成立产品战略规划委员会、研发与行销管理委员会、营销管理委员会等高层跨领域领导协调机构,冀望在最高层首先拉通,往下自然也就拉通,但事实证明只是幻想。高层委员会尽管能够做出重大的产品研发决策,却无法对大量的跨部门工作进行协调,产品研发效率仍然低下,还助长了什么事情都上升到高层的习气。真正需要拉通的是中基层业务层面,把大量的协调决策工作化解在下面。

  02产品线年开始的IPD建设,为产品研发工作提供了系统的流程规范,使得整个工作流可以依据该流程实现高效运作。流程就像阵法,使阵型能够运转起来,不仅高层委员会可以运转,中层各部门,基层各项目都可以依据阵法高效运转。它打通了自上而下的各个层级,拉通了自左而右的各个领域,使得每项工作都有据可依,每个人都有规范可以参考。沿着流程,产品研发工作自然而然地就拉通了。

  相应地,组织也应该按照流程来设计,华为开始基于IPD流程,对产品研发组织进行重构:

  业务部原来的主体是产品部,但产品部只能承载IPD流程中的产品开发环节,承载不了其他的产品概念、产品发布、生命周期管理等环节,于是华为产品线沿着流程向前建立了产品管理部,来解决产品规划、产品概念这方面的问题,让产品能够打得准;同时向后建立了营销工程部,解决产品开发之后的发布上市问题,确保产品卖得好。同时在产品部环节,把养兵和用兵进行了拆分,成立研发管理部作为养兵部门,而产品部剥离研发人员成为纯粹的用兵部门,这样运作更加科学,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很多公司还是把养兵用兵混在一起,开发什么项目、用多少资源都是自己说了算,效率低下,浪费巨大。

  再往后,产品线还需要制造、供应链、销售和服务等部门等配合,而制造、销售、服务等往往是大的独立部门,在产品线再重复设也不合适,于是二者共建矩阵部门来服务支撑产品线运作,类似BP,行政上这些部门仍然实线管理,业务上则由产品线虚线管理。职能部门方面,产品线还设立了人力资源部/干部部、财经管理部、质量运营部、战略与业务发展部,它们的管理方式也是双线管理。

  产品线整体采取矩阵式运作,在产品线内部,子产品线/产品部和产品线的各个职能部门形成产品维度的小矩阵运作。有的产品线比较大,会细分出子产星空体育登录入口 星空体育在线官网品线,例如无线产品线G产品线。但无论规模大小,各个产品线下都有产品部,产品部负责某类产品的全程管理,主要是开发。子产品线和产品部都是横向经营组织,贯穿产品线内部的各个二级职能部门,形成矩阵化运作。

  在产品线外部,产品线和其他一级部门形成贯穿产品经营全流程的大矩阵运作,示意图如下:

  另外,产品线还分布在全国/全世界的各个研究所形成区域维度上的矩阵化运作。产品线根据研究所所在地特点,设置相应研发队伍,例如光网络产品线考虑到武汉地区光学、通信等人才比较多,就会在武汉研究所设置相应的研发团队,就会形成矩阵化管理。华为采取“全球化研发、本地化配置”的原则进行产品开发,产品线总部进行标准化平台产品开发,各地研究所根据本地需求进行本地化,产品线和研究所矩阵管理本地化团队。

  这么复杂的矩阵化运作,离不开高效的流程和角色团队。以下是产品线所涉及的重量级团队:

  重量级团队并不是实体组织,而是角色组织,实体组织各个岗位上的人员,通过角色进入流程,执行流程的动作,推动流程的运行。这就是所谓的流程化组织。流程化组织并不是一种基本的组织类型,而是一种运作方式,二维矩阵型组织、三维平台型天然适合流程化运作,而一维的职能型组织、事业部型组织,则由于纵横割裂,较难开展流程化运作。产品线天然需要流程化运作,需要以流程为核心,匹配责权利能,才能有效开展,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拙文《产品研发最佳组织-产品线产品研发一级部门的变化

  产品管理职能进一步增强,统筹公司的产品规划,并派出产品管理部到各个产品线,和产品线形成矩阵管理。战略管理职能也进一步增强,之前主要是产品层面,渐渐提升到业务和公司总体战略层面(具体参阅拙文《华为战略管理进化论》),后来也派出战略与业务发展部到各业务单元(BG/BU、区域等,包含产品线年,华为听从美世咨询的建议,将产品战略规划办改名为战略与marketing部,并增加了市场职能,徐直军、余承东、徐文伟先后任总裁。

  整体形成各个产品线+公共开发部的架构,产品线负责产品研发,公共开发负责技术开发、专利、芯片设计、实验室管理、器件采购、基础服务等。后来芯片设计发展成海思。中央研究部下的各地研究所也在逐渐增多,国内有杭州、武汉等研究所,国外有德国、瑞典、俄罗斯等研究院。华为早期的研究所级别并不低,例如李一男在卸任中央研究部总裁、华为电气总裁后,还担任了北京研究所所长。

  撤销,其职能和队伍分散到了各个产品线和公共开发部。各个产品线自行负责中试和向量产导入。

  战略性预研保留在预研部,产品预研及支撑产品开发的技术预研分散在各个产品线,预研部和产品线形成对预研的矩阵管理。预研部在2011年进一步发展成2012实验室。

  华为自成立产品线后,就一直采用至今,产品线在华为越来越兴盛,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

  产品线在华为是二级部门,在ICT领域,归属在一级部门产品与解决方案下管理,在终端/云/能源等BG/BU,则直接归为BG/BU管理。看似不同,实则因为原运营商CNBG和企业EBG正在融合成统一的ICT基础设施业务,相当于一个超级大BG,而ICT产品与解决方案目前是它的研发部,未来彻底融合后,这个研发部可能撤销,就如同其他BG没有研发部一样,各产品线直接归大BG管理。

  在业务上,各产品线都接受公司IRB(产品投资决策委员会,也可以称作C-IPMT)领导,IRB成立各个产品线的IPMT,作为产品线的董事会,其中产品线总裁担任IPMT的主任。IRB就像一个投资公司,决定各个产品线的重大事宜,包括投资方向、投资预算、投资效益评价等。华为将产品研发视作一项投资,按投资模式进行管理,每年IRB审查各产品线的战略规划,决定分配给各IPMT的预算,并考核其投资表现。IPMT拿到预算后,再内部分配给各个PDT,而PDT则与各资源线形成内部市场化交易,确保投资花得值。

  产品线虽然是二级部门,但比一般二级部门地位高,毕竟它一条大横线,贯穿很多职能部门,是公司的发动机。产品线总裁地位很高,例如徐直军、余承东先后做过无线产品线的总裁,产品线总裁出路很好,有不少直升为一级部门总裁,例如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战略与Marketing总裁、BG总裁等。还有的产品线做大之后,直接升格为一级部门BU,例如云计算产品线升级为云BU、数字能源产品线升级为数字能源BU等,当然也有产品线发展不好被撤销了,例如业务软件产品线。

  采用产品线后,华为产品研发工作持续大放异彩:由于产品线矩阵运作的特点,横向上能瞄准机会聚焦突破,纵向上又能聚集资源增强专业能力,二者相得益彰,而一般公司则是二者混在一起,容易顾此失彼,所以,华为产品线 年交付全球首个LTE/EPC商用网络,标志着华为在 4G 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产品线也为业务持续扩张提供了非常进取和稳妥的手段,发现一个新机会点,往往由产品线先探索,确定后再扩大成BU,华为云计算、数字能源等业务就是这么来的。相比之下,一般公司没有产品线作为先行军,容易丧失机会或者贸然进入,结果导致失败。

  产品线组织在设计上比较容易,图好画,但难的是运作。很多企业看到产品线组织好,就想立即上马,产品管理、营销工程部门/人员都没有,仅有研发,就匆匆成立产品线,这样的产品线成熟度过低,可以说仅是一个研发管理部,即使用高管担任产品线总监,也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即使凑齐了这几个部门,还需要有扎实的流程基础,光这一条,可能很多企业都达不到。再往下,需要责权利能机制的完善,特别是“利”,需要非常强的财经管理功夫,能够对矩阵下责任中心和内部结算做得非常到位,否则算不清楚账,就会乱成一锅粥。关于这一点,请详阅拙文《华为利润中心为何这样拧巴?》华为花了大代价突破了这两点,内部市场化做得非常到位,因此能进一步突破升级到平台型组织。具体请听下回分解。

  为帮助广大企业提升产品研发管理,本人结合华为先进实践,开发了向华为学研发绩效、薪酬课程,后续还将推出研发组织、人才管理课程,欢迎了解。课程定价较高,主要面向企业,并非个人,请留意。

搜索